【大愛新聞】向大海討水用!海水淡化提高經濟效應

>>影片連結
原文取自:大愛新聞
陳宏立 萬家宏 林立一 綜合報導
全球氣候變遷,旱象頻頻,有人想到,台灣四面環海,若採用海水淡化取水,不就取之不盡用之不竭,充分解決水荒問題 ? 對此專家給出了答案,的確可行,但代價高昂。目前海水淡化過程相當耗電,一度水要用3到4.5度的電來換,形同用電買水;不過學者也指出,若能夠從淡化後的高濃度鹵水中提取鎂、鋰等重金屬,就能夠提高海淡水的價值,目前日本和歐盟已進入商轉或是測試階段,這也是台灣未來可以發展的方向。 高雄興達電廠旁,烈日33度高溫,清涼海淡水,源源不絕。 海淡設備工程師 賴啟騰:「這一個是我們的自清式過濾器,它主要濾它(海水)比較粗(雜質)的部分,大概130μ(微米)以上。」 海淡設備工程師 葉雅文:「經過前處理的水,會由下至UF(超濾過濾器),再由上進入到我們的RO(逆滲透)系統裡面。」 每天可產水1.5萬噸的緊急海淡機組,從海水到淡化全部流程,在40呎貨櫃裡完成。 水利署副署長 王藝峰:「台灣四面環海,而且我們距離海的距離也相當短,海水淡化並不會受到降雨或氣候的影響。」 水利署中水局課長 盧智銘:「台灣河川是坡陡水急,其實水是留不住的,但是現在第一個,(台灣)好的水庫的場址,其實已經弄得(開發)差不多了,第二個就是(興建水庫),它會有環境生態還有民眾的疑慮。」 避開環境開發疑慮,善用地理優勢,台灣水資源多元化,跟時間賽跑。 水利署中水局課長 盧智銘:「(緊急海淡機組)從發包到施作完成,其實我們是花了40天,(只要)旱情又來了,我們要原地重啟的話,大概10天左右。」 台灣共有23座海淡廠,20座位在離島,3座在本島,未來打算在本島增建機組,不過,海水雜質多,以及耗電,是最大挑戰。 「台灣西部,相較之下人口密集,不論是民生、工業用水的量都比較大,同時海水雜質成分也不同,像是(我)左手邊這杯未處理前的海水,以及處理後的海水,(雜質)濃濁度差異性就很大。」 陽明交大環工所教授 黃志彬:「我們的西部有多少工業區,多少科學園區,還有人口密度很高,還有畜牧業,排放大量的人為汙染物進入海洋,(台灣)處理的技術,或者是海淡技術(難度),全世界恐怕不是第一就是第二。」 海水淡化過濾雜質需耗能,儘管廠商加裝能源回收裝置,1度水耗電仍在3到4.5度之間,形同用電買水。學者也評估,每天產能10萬噸水的海淡廠,造價新台幣50億元。 「既然海淡廠設備造價不低,又耗電,維運成本又高,還有沒有更有價值的運用方式呢?」 陽明交大環工所教授 黃志彬:「(歐盟)2020年花很多錢,將海淡廠的鹵水轉換成有價礦物,(採集)10種金屬,他認為第一優先是鎂,鋰、鋰電池也是可以考慮,因為電動車需要鋰,我們台灣是小島,但是我們旁邊是海水,所以從海水提礦,台灣應該做這件事情。」 海水採礦,頗具吸引力,不過,後端排出的鹵水純度需再提高,才有商業價值,但後端處理成本可能增加;目前除了日本商業運作,在歐盟仍屬測試階段。從荒地裡找水源,在不可能中找解方,是環境變遷下的水資源之道。